國學之熱,令人欣喜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,人們重新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價值,希望在經典重溫中重建精神家園,這既是一種自覺追求,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動表現。記得幾年前,一批民國老課本受到熱捧甚至賣到斷貨,究其原因,打動人的也正是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。
“夫國學者,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。”如今,人們一般認為,國學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名詞。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,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,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,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、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。這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。
近年來,教育領域正在形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繁榮局面,并越來越多地向學齡前兒童延伸。2014年,教育部印發了《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》,規劃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,分小學低年級、小學高年級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等學段,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。校園之外,許多家長也意識到,如果丟掉優秀傳統文化,就是割斷了精神命脈。讓孩子從小學習國學,與圣賢為友,與經典同行,對于他們的人格養成和傳統文化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。
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場。針對幼兒學國學,曾經有一項調查顯示,堅決支持孩子進行專業“國學啟蒙教育”的家長占到15%;希望孩子能接觸“國學”,又對“國學啟蒙教育”抱著觀望態度的家長占到75%,而反對進行“國學啟蒙教育”的家長只占10%。看中“國學熱”的巨大商機,以國學為特色的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,各種“國學班”“讀經班”“國學夏令營”花樣繁多,孩子們著漢服、行漢禮、誦經典,看起來有模有樣。
國學培訓之熱,需要理性看待。國學培訓的興起,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,對于推動傳統文化的推廣普及發揮了積極作用。但是也要看到,當前國學培訓市場魚龍混雜,對于學什么、怎樣學,缺乏統一規范以及有效監管。比如,有的培訓機構在教學理念上沒有創新,偏重傳統文化知識點灌輸,忽視孩子的天性和個性,甚至將背誦作為學習國學的唯一形式,缺少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深入挖掘;有的培訓機構師資良莠不齊,教學內容零散混亂,對傳統文化資源不加甄別一股腦地照套照用,甚至包含有封建迷信的內容;有的機構盲目追求外在形式,甚至要求孩子吟誦經典時還要效法古人搖頭晃腦。更有甚者,一些機構沒有辦學資質,假傳統文化之名,行斂財牟利之實;個別封閉式的國學班對孩子進行體罰的事件,也曾見諸報端。凡此種種,無論是能力有限還是動機不純,這樣質量不高的國學培訓,傷了國學,更傷了孩子。
弘揚國學,不能太功利。朱熹曾在《白鹿洞書院學規》中指出,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明義理,修其身,然后推以及人,而不是為了博覽強識寫詩作詞,用來“釣聲名、取利祿”。作為家長,如果將國學當成一種應試特長或潮流來追逐,或者將國學素養的提高完全寄托于培訓班,無異于舍本逐末。鮮活的傳統文化,只有植根于孩子內心,踐行于日常生活,融合時代精神和全球視野,才能真正成為滋養孩子的不竭源泉。課堂之外,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多讀讀經典,多去博物館等文化場所看看,在坐臥起行中讓孩子接受傳統文化熏陶,實現國學教育常態化、家庭化和社會化。有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,規范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,為兒童健康成長保駕護航。
國學熱,不必太熱,常溫更好。(原文來源:經濟日報 作者:熊 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