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在“中國母語和外語語言能力高端論壇”上,與會專家表示,中國人的母語語言能力現狀令人擔憂。
一個合格的漢語母語者,該是什么樣?江蘇師范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亦鳴介紹說:“通過掌握漢語規范,提升漢語應用能力,進而形成漢語母語文化認同,將漢語內化為一種人文素養,做到這些,就算是具備了較高的漢語語言能力。”
用母語聽說讀寫,對一個普通人來說,或許不成問題。但是要想聽得清、說得明、讀得懂、寫得好卻并不容易。年輕人天天坐在電腦前,提筆就忘字;堂堂大學畢業生,一個請假條都寫不完整;各種網絡流行語,肆意入侵書面寫作……母語能力的下降,特別是書面語言能力的退化,與傳統文化的缺失、漢語精華的遺失以及當下網絡語境的隨意性不無關聯,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心靈的缺失、美感的缺失、文化的缺失,反映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危機。
漢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,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,從這個意義上看,喪失了漢語語言能力,就是斷了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根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學部委員沈家煊說:“母語語言能力低下,于個人而言,會阻礙理解與表達、拉低個人競爭力;于國家而言,則可能喪失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民族認同。”
“當前,提高漢語能力,主要是要培養漢語書面語的語感。”北京大學教授、國家語委咨詢委員會委員陸儉明說:“語感的培養沒有什么特別的技巧,靠的就是大量的閱讀、大聲的朗讀、適當的背誦,日積月累,感覺就有了。而如今,在學校里,老師們講主題思想、段落大意,講詞匯、講語法,但學生的閱讀量卻越來越少,很少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了。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。”
在碎片化的閱讀時代,需要耗費較多時間和精力去閱讀的經典之作漸漸失去了市場。然而,要提高漢語能力,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卻是必由之路。熟讀經典對語言能力提升有怎樣的作用?或許網上流傳的這個段子,能生動地說明問題:讀書有什么用?就是當你出去旅游,看到天邊落日余暉,雀鳥歸巢時,你想到的是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,而不是“哇,好多鳥,真好看。”
“讀書破萬卷,下筆如有神”。沒有大量的閱讀,語言能力提升就是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。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文章寫得好,有人向他請教方法,歐陽修說:“無它術,惟勤讀書而多為之,自工。”而現實中,中國人的閱讀量低得可憐。據統計,在世界范圍內,讀書最多的是猶太人,平均每年每人64本,美國正在開展每人年均讀書50本計劃,日本人每年讀書44本。而中國每人每年讀書不足5本。
此外,現實中還有這樣一種論調:把母語語言能力下降的責任歸結到外語頭上。常有人抱怨:“就是因為天天讓我們學英語、考英語,結果外語沒學好,自己的語言也弄丟了。”但事實上,母語與外語語言能力是相輔相成的。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文秋芳說:“學習外語對母語能力提升有促進作用。外語是通向世界的窗戶,也是審視自身母語文化的參照點。在比較當中,才有鑒別,才能夠更好地欣賞。具備多種語言能力,是個人全面發展所必需的。”
語言是一個容器,文化就裝在里面。語言能力不過關,就無法觸及文明深處。目前,無論是母語還是外語能力,我們都還差得很遠。而要實現母語和外語能力的共同提升,一方面立足中國,掌握母語能力,傳承、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,另一方面放眼全球,增強外語能力,借鑒和吸收人類一切的先進文化、知識和方法,“不忘本來、吸收外來”,是我們應有的態度。